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密云服装厂改造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密云服装厂改造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农民干一年活,到底总收入有多少?
一年顶多200多元,但这是真金白银。
草民是60年代出生的人,对那个年代的二三事记得点点。
①名称不同。那个时候,县下面是人民公社(现在叫做镇)→大队(现在叫做村委会)→生产队(现在叫做村小组)。现在的村民,那时候叫社员。那时候,比较注意培养“根正苗红”的干部,下乡干部成了***的“三同户”。
②集体劳动。那时的社员,由生产队长安排参加集体劳动,记工分年底折款分红。青壮劳动力参加较重的劳动,年龄大的劳动力参加轻松劳动。那个时候,年底分红时,一般强劳动力能拿到200多元的收入,其他人少点。家庭有病人的,平时借款,年底又成了欠账户。
③物质缺乏。当时生产水平不高,生产效率也不是很高,农民种水稻要交公粮(农业税)和军保粮、教育粮、水利粮等,剩余的留着自己吃,留些粮食喂猪、鸡、鸭,拿去卖的很少。当时穿衣的布、日常吃的肉、粮食、白糖、食用油等等都比较缺,凭票购买。
④心态平衡。虽然不富裕,生活条件差。但村民同劳动同分红,贫富差距不大。有村民得病,全村人探望,村民不会自私,相处比较融洽。离婚和偷东西是耻辱的事情,那个时候离婚和偷东西的很少。村民家是不用锁门的,因为十分安全。
⑤社会进步。如今物质丰富了,生活条件好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这是党的政策好和改革开放的结果。我们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那个年代的生产和劳动方式,社会总是在解决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。现今也有现今的矛盾,都需要改革进行解决。
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农民干一年活能给十个小孩吃保肚子、供其上学读书初中以上、孝敬父母每月五斤大米、每年十斤肉二斤油、总之撑起一个十口之家以上的人多得很、大家都很快乐,干劲冲天,担二百多斤走五十华里的农民多如牛毛、你说到底总收入有多少。
六七十年代,人民公社实行“***结算,队为基础”。队就是生产队,由于队与队之间条件千差万别,管理水平也多有差异。不同的生产队劳动力的总收入差别也是很大的。比如某地几个生产队,紧靠大河滩,上游兴修水库,空出了几千亩河滩湿地。每年收割几十万斤芦苇,每个整劳力每个工两三块钱。有的水果蔬菜生产队收入也比较高,整劳力一个工也能达到一块钱左右。就我们平原以粮食为主的生产队。每个整劳动力,每个工值大约在二三角到七八角之间。最多的部分在三、四、五角左右。
***如某生产队每个工值四角,一个劳动力每年干满300天。一个劳动力每年收入120元。工值三角,一个劳动力每年收入90元,工值5角,一个劳动力每年收入150元。也有贫穷生产队,工值仅有一角多钱。
生产队分给社员粮食,玉米每斤八九分钱,小麦每斤一角多一点。普通生产队一家一年能分一百多块钱那就是顶尖富裕户了。
我从70年在生产队任会计到分田到户,我们在沿江江北,可以说是鱼米之乡,我来说说***会计这十年来我们队农民的收入。那时除了大雨大雪农民天天下地,一个壮劳力一年能挣三百七八十个工(因双抢时每天一个半至两个工,每10分工为1个工)丰年六毛多点一个工,一般年成伍毛左右,后几年用化肥多点,产量高点,但买化肥的费用也高了,工质也多不了多少,十多年间永远是这样的,所以说干集体永远富不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密云服装厂改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密云服装厂改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