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南阳方城洗涤厂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南阳方城洗涤厂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长平之战后,奄奄一息的赵国,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?
鄗代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九年后才开打的,当时赵国实力有所恢复,并非奄奄一息。或者换句话说,赵国打不赢秦国,打燕国还是绰绰有余的。
公元前259年,秦昭襄王以赵国拒绝割地为借口,发兵五十万攻赵,邯郸之战爆发。
此战打了一年,秦军死伤惨重,赵军也死伤惨重,但是秦军没拿下邯郸,反被魏、楚联军抄了后路,全军崩溃。赵军趁秦军***之际,也收复了一些失地。
由此可见,赵国自长平之战后,虽然昔日荣光不在,元气大伤,但是谁要敢欺负它,它就敢跟谁玩命。其动员能力是杠杠的。
这是赵国,再说燕国。其实,当时燕国的情况也没比赵国好哪去。
燕国最牛掰的时候,是带着五国伐齐,差点灭了田齐。但是由于燕昭王在灭齐的关键阶段病死,新继位的燕惠王又跟燕军统帅乐毅的关系不好。因此,燕惠王便挤走乐毅,改换毫无军事才能的骑劫为统帅。
其后,齐国反攻,以火牛阵大败燕军,骑劫为齐军所杀,燕军望风而逃,齐军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所有城池,趁势复国。
燕军此次大败后,元气大伤,其实也没有什么实力了。(最关键的是燕国没有名将,燕惠王挤走乐毅,让燕国声誉扫地。最搞笑的是,乐毅流亡后,还是赵国收留了他)
公元前259年,即邯郸之战当年,燕国趁赵国专心对付秦国,无暇北顾之际,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、王容、苏射率其众投入燕国。赵国虽然没有因此事跟燕国翻脸,但是赵人对燕国的仇恨种子算是埋下了。
其实长平之战并非是象大家所想象的,赵国的损失没有秦国的历史宣扬的那么大。当时廉颇在长平主要是安抚上党的吏民,自己所率领的部队最多也就十万人。其他的都是上党人和后勤人员。秦军和廉颇交战,消灭廉颇一部分兵力,赵军在这四十五万人里面占的比例就更少了。
到了赵括领兵,赵括与秦军对拼,所有的赵军精锐基本拼光。只剩下没有战斗力的上党人和后勤民夫投降,被坑杀。赵军的实力虽然受到一定影响,但还保有一定的实力。
燕国只是看见赵国遭受大败,看见赵国的损失,没有看到赵国有意识的保留的实力。所以想趁火打劫,被赵国保留下来的精锐打败,这是咎由自取。
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年的时间又经历了邯郸之战,在这两场战争中,赵国元气大伤,轻壮几乎一空,赵国岌岌可危,但在这种时候,赵国仍然将图谋不轨的燕国打的满地找牙。
战争过程
邯郸之战结束五年后赵孝成王过寿,燕国派出丞相栗腹前来祝贺,实际上是来打探赵国虚实,毕竟赵国虚弱,不止燕国,大家都想咬一口。栗腹回国后,向燕王喜说赵国虚弱,国中几乎都是半大孩子,可以攻打,燕国朝堂一片赞同之声,除了乐间反对,但被燕王无视,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。
燕国军队分为两路,一路由丞相栗腹带领,攻打镐邑,一路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。赵国派出了廉颇、乐乘组合,廉颇守镐邑,乐乘守代邑,就这样两方对上了,战争形势最先在代邑发生改变,乐乘击败并俘虏卿秦,紧接着廉颇就在镐邑打败并杀了栗腹,廉颇乘势进兵,包围燕国都城,燕国割让五城赵军才作罢退走。
作战意识不同
对于赵燕两国来说,双方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不同,赵国作为一次卫国战,而燕国是当做一次痛打落水狗的机会,而态度的不同对战争双方的意志也有着重大影响。
赵国自长平之战失败后,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,毕竟长平之战失去的四十万几乎涉及到赵国全国的每一户家庭,所以当秦军再度攻击邯郸城时,赵国虽然此时国力衰微,但全国百姓众志成城,反秦意志极其坚决,最终才能坚守邯郸城,等来了魏、楚两国的援军。当燕国来袭时,赵国明白这是燕国趁人之危,邯郸之战刚刚过去不久,赵国上下坚定一战的情形刚去不远,对于燕国的侵略,赵国自然会坚定意志,奋勇杀敌。
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并不坚决,可以说只是想趁着赵国虚弱捞上一笔。燕国朝堂上定议攻赵时,燕国就有不同声音。在战争过程中,燕军在代邑失败,廉颇偷袭栗腹,虽然栗腹稳住了阵脚,但燕军内部还是不很稳定,以至于栗腹谋划好了攻击方案却被叛徒出卖,廉颇将计就计,诱敌深入,一举杀了栗腹。
主帅的能力不足
燕国的丞相栗腹其实并不是一个草包,他少年时曾经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学习,和赵国最后的名将庞暖是朋友,他还曾经辅佐燕王打败胡人,拓地千里。
栗腹在和赵国的战争中,栗腹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重大失误,但他的队友卿秦在对上乐乘却是个猪队友。卿秦兵败被俘,燕军士气受到打击,当天夜里廉颇就突袭燕军,栗腹带兵撤退,收拢残兵后和廉颇连战三次,竟然士气大振,这其中固然有赵军军力下降,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之前的原因,毕竟曾经的赵军能够和秦军作战不落下风,但栗腹的才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虽然栗腹有才华,但是他对比身为战国四大将的廉颇又差得远。廉颇最擅防守,栗腹攻不下廉颇,在队友兵败后,自己军心大乱之时被廉颇找准机会打败,虽然后来收拢了败兵,有了谋划,但还是被久经战事的廉颇轻松拿下。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也能击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,况且燕军还不是狮子。
战争开始前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意识就不足,燕国只是觉得赵国国中兵力不足,有机可乘,准备并不充分,赵国在经历过邯郸之战后基本***都经历过战火洗礼不能小瞧,燕国虽然有人看出问题,但无奈燕王不听。到了真正面对赵军的时候,栗腹卿秦又根本不是廉颇乐乘的对手,所以燕国才会在赵国虚弱之时进攻却仍然落得个惨败的下场。
有句俗话叫做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,用来形容当时的赵、燕两国再合适不过了。
齐、楚、韩、燕、赵、魏、秦,虽然并称战国七雄,但它们间的差距,比如今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得多。而燕国在七雄中的地位,就类似于法国在五常中的角色。
有朋友可能认为地盘最小的韩国最弱,笔者认为不是这样:韩国虽小,但地处中原腹地,经济发达、人口稠密,且继承了春秋霸主晋国的部分遗产,在冶炼技术方面独树一帜,如张仪所说:“带甲数十万,天下之强弓、劲弩、利剑皆从韩出”。韩国之所以给人以弱小的印象,只怪它离秦国太近,而且刚好挡在人家东出的路上,可谓是倒了大霉。
现在说说燕国到底有多弱。
当时,燕王之所以决定攻赵,是受了燕相栗腹的蛊惑。当时的赵国连续经历长平之战、邯郸之围没几年,残破、凋敝的景象估计比较明显,这位老兄前往邯郸为赵王祝酒归来后,产生了这样的严重战略误判:
赵王壮者皆死长平,其孤未壮,可伐也。
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了,现在正处于极度虚弱期,可以趁他病、要他命,起兵前去占占便宜。
但显然这位老兄数学不怎么好,或者脑子不太灵光。赵国虽损失了45万青壮年,但仍比燕国强大得多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阳方城洗涤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南阳方城洗涤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